【2017CHINC快报】焦雅辉:信息化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有力工具
9月2日,2017年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在京开幕。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应邀做学术发言。她鲜明地指出,信息化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有力工具。
医疗质量管理亟待整合门急诊数据
焦雅辉认为,医学是科学,有规则,从事相关大数据的应用开发,不能违背医学规律。在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有助于把很多散落的医疗数据、信息归集到一起,从而寻找规律,形成规则。如果违医学规律,相关工作的生命力就不会长久。
今天,很多医院的质控工作都是基于电子病历系统,主要是把住院病人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从医疗质量的管理角度看,目前依然存在许多空白,特别是很多医院的门急诊信息还没能够有效整合。
“这是一个很大的空白点。”焦雅辉说,“住院信息只是海量医疗数据的一部分。前几年我们做院感、质控,都是基于电子病历系统。但是深化医改各项工作的推进,急需把门急诊病历数据有效充分利用。当前,推进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制度,需要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整合利用,供管理者决策参考,评估政策实施的效果。比如,评估常见病、多发病情况,病人的分布情况,哪些只是来开药?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让优质资源下沉。”
医疗质量管理面临新的形势
焦雅辉随后简要介绍了当前医疗质量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
第一,医疗服务体系从单体医院发展向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将来的医疗机构要形成体系,纵向连接,横向协作,不是三级医院包打天下,急慢不分。这里面要求有信息化把资源有效穿起来。
第二,医疗服务从单一的医疗功能专项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长期护理、安宁护理等全程连续健康管理。正在兴起的多学科联合诊治(MDT),需要数据的连续性的支持。
第三,配套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国家正在推进多种医疗付费方式。DRG涉及的多个关键点(病案首页、ICD编码、疾病分组器)等,都离不开卫生数据标准化和医院信息化的基础。如果医院没有很好的信息化基础,将很难推进。
第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推进,对医院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内很多医院都提出了一流、知名的目标,如果信息化没有的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达到现代化医院、更不可能实现一流、知名的愿望。”焦雅辉说。
焦雅辉还特别强调,医疗质量主要取决于最弱的学科,也就是木桶的短板。“近年来,我们针对儿科、病理等专业推出了政策,促进这些短板学科的发展,主要是推进同质化的医疗水平。”
信息化是医疗管理的重要手段
宏观层面看,全国有将近100万所大小的医疗机构,845万卫生技术人员,拥有全球最大的队伍、服务体系,产出成绩非常巨大。“2016年,全国接诊将近80亿诊疗人次。这样一个庞大的医疗服务,如何进行质量管理,保证不出事情、少出事,降低医疗安全风险?对于医疗机构管理者、政府主管部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焦雅辉说。她认为,以往医院质控部门主要靠人工去一页页地翻阅病历,耗费大量的人力。近几年,电子病历系统的建立,大幅度提高了医院质控部门的工作效率。
从微观层面看,开展多学科联合诊治,服务对象多元化,服务多样化,服务内容个性化的高技术,需要信息的支撑。
“我们在世界发表的专业论文很多,但是为什么引用率不高,根子在于我们的 数据质量整体不高。”焦雅辉说。
2017年5月,《柳叶刀》发表了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中国是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这一方面得益于我们的医疗质量管理持续加强,另一方面得益于信息化的发展。有了数据支撑,能够规范化、标准化的医疗服务。”焦雅辉说。
焦雅辉指出,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需要大数据、信息化支撑,将来可以借助信息化深入到专科、专病。总之,数据质量越来越高,对于决策十分有力。前不久,有外部舆论说我国心血管支架存在滥用的说法,经过数据分析,实际上我国病人的平均支架数是1.5个,从而有力地驳斥了有关臆测。
对于今天刚刚宣布成立的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医疗质量管理与监督专业委员会,焦雅辉建议,委员会的建立,不仅需要吸纳信息化人才,更需要懂医疗、管理的人才加入,共同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焦雅辉透露,实际上,从2015年开始,国家卫生计生委每年基于全国的大数据发布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今年的报告正在编写之中。“我希望专委会能够为报告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我们的医疗质量改善正朝着向好的方向,但是依然面临挑战,需要各方协作、共同努力。”焦雅辉说。
(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HIT专家网∣最新鲜的医疗信息化资讯,不一样的专家视角
微信:HIT180com
投稿: public@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